1月31日,成都市两会正式开幕。城市经济发展依旧是代表、委员们的关注焦点。成都市政协委员、成都诗婢家文化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柏添在今年的成都两会上建议,要进一步发展夜间经济,挖掘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夜间经济的质量,以此带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营报》记者从成都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近期联合发布的数据中了解到,2023年成都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074.7亿元,比上年增长6.0%。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15109.0亿元,增长7.5%。而成都市打造的三色路夜市、锦江夜游等也成为夜间经济活跃的一些典型案例。
打造有城市特色的夜间经济
截止到2023年9月,四川省夜经济规模同比增长12%,在全国名列前茅。同上一年暑期相比,锦里商圈销售额上涨191%,宽窄巷子商圈上涨159%。春熙路大慈寺商圈、太古里商圈、万象城商圈等消费区的夜经济消费也呈现明显上涨趋势,成都已经进入夜间经济的第一梯队。
不过,在柏添看来,2023年成都夜间经济规模虽然提升较大、产品的烟火气息很浓郁,但夜间消费品文化底蕴依然不够,无法深刻体现传统文化特色,对成都进一步打造世界文化名城的贡献也不足。他表示,现在都市人大部分白天都在工作,只有夜间才有相对比较充裕的时间。夜间经济作为社会经济增长的重要板块,可以起到积极的拉动经济的作用。
柏添认为,成都目前的夜间经济还处于起步阶段,其主要业态仍集中在购物、餐饮等传统领域,消费供给与消费场景相对匮乏,其中能与传统文化结合的消费场景尤为稀缺。同时,成都目前还缺少以传统文化产品为核心的夜间经济带,消费者的可选范围小。
如何推动夜间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柏添建议,可以派发针对夜间经济的专项消费券,同时鼓励商家延长营业时间,打造具有城市特色的夜间经济,要从产业入手,才能形成长久的发展。不能为图一时的新鲜而只浮于表面,要从产业上下游考虑。比如书画夜市,就要从艺术家、文房四宝、装裱、画廊、美术馆、拍卖等各个环节一起发力,以固定周期、固定地点的形式持续开展书画夜市。
在书画夜市上对本土艺术家进行宣传推广,可以让更多的本土艺术家有展示的平台和渠道。夜市长期固定时间经营,也可以为消费者提供一个长期的夜间经济带,吸引本地、外地藏家及游客到琴台路汉廊体验了解具有成都本土文化特色的书画艺术作品,为成都打造世界文化名城再提供一个宣传的窗口。
据了解,成都近期已经针对夜间经济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比如2023年11月,2023都市夜间经济生活季在成都市武侯区音乐坊九眼桥酒吧街正式开启,主题围绕“夜市、夜秀、夜食、夜展、夜宿”五大特色。此外,成都还打造了以三色路为代表的潮流夜市,以及夜游锦江等项目,游客十分喜欢。
发掘文化内涵带动旅游产业
除了三国文化、火锅文化、大熊猫文化外,成都还有很多有历史积淀的文化有待发掘。
柏添指出,成渝两地的红色文化资源也很丰富。这些文化同样能为成都旅游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动能。游客去到不同的城市旅游,目的就在于体验当地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文化氛围,成渝的非遗和红色文化在全国范围内都独具特色,也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能够对当地的旅游起到积极作用。
他建议,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集红色教育、传统文化及非遗传承于一体的试点教育基地,助力这里的红色教育及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记者注意到,在今年的成都两会上,成都市政协委员刘鹏飞也对成都旅游发展提出了三点建议:将公共IP打造与文化出海结合,文旅数字化发展,用多元化、多矩阵、多方式联动打造文创产品。比如大熊猫“花花”等IP,可以在设定一定门槛的基础上,给予这些招牌IP更大的开放性,让IP开发公司和游戏、动漫等产业联动,共同参与公共IP打造。
